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11-22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浅谈“爱的收回”
作者(来源):梅园中学 邵芳芳    发布时间:2009-03-06
 

——读时蓉华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有感

 

寒假里,我读着时蓉华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感觉书的内容很深,书里提到的心理学家的名字很多,案例表格罗列地很细,看的时候又是似懂非懂。我经常会盯着一张表,横着比较下,竖着再观察下,尔后再放下书,细细体会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状况,才能微微了解下他的撰词,通读下来,有一个感受:心理学,要细细品味,我要理解的还有很多。

尽管自己学得不深,但书中有一个词还是深深刺进了我脑海里:“爱的收回”。书本的第93页提到:“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提及的是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问题一: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爱的收回?继续往下看,爱的收回,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一声无奈的叹气,一个带余光的眼神,一句有意无意的责备都是对儿童表示失望的具体表现,无形中,正在做“爱的收回”工作。这种惩罚方式的结果会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危险和焦虑感。霍夫曼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使用这种方式,会使儿童产生过重的内疚感,刻板地而不是灵活地去遵守社会行为规则。这种效果难道就是父母在一声叹气,一个眼神,一句责备中想得到的吗?我相信不是。问题二:难道孩子就必须是捧着的吗?对孩子要鼓励,而大人连发泄下自己的情绪都要得到限制,那人人都去做小孩了。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霍夫曼后期和金(King)的研究中又指出,那些有着强烈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对其的惩罚常富有情感性,并伴随着合理的解释,而且父母一般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尽管父母在孩子的发展史中起80%的作用,而这作用的体现似乎也在告诉一个老师该怎么做才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收回”,而又不失权威。

霍夫曼后期和金(King)的研究也让我明白,一位教师威信的树立是在情感中引导,伴随着合理的解释,和谐存在的。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学生确认老师所讲的知识是真实的,所提出的意见与希望是正确的,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说到教师的希望和要求也就是教师的期待。教师期待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书上提到:罗森塔尔借用的希腊神话中一个人物的名字,将教师期待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远古时候,赛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尊象牙女神像,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关上不止。结果美女竟活了,与他结为连理。回顾自己,远的不说,就说这次08年度第一学期末考试前,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期末数学考试成绩目标栏,在制作填写表格时,有些同学觉得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了,有些遥不可及,还有些觉得自己有些玄,不确定,有些给自己定得低了点,认为这样可以交差,结果被我纠了过来。事实证明孩子在我的期待下90%以上都达到了要求,有些还超常发挥。看来积极的期望是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而不是在结束后再给予“爱的弥补”。

思考一:为什么老师的期望具有这么大的效应呢?关于这点,书中给了两种解释。一种分析认为,教师准确地认识学生的能力和成就之后,对学生给予某种希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师生之间在彼此交往中发生了微妙作用,产生了一种默契,因而提高了学习成绩。另一种分析认为,教师对某个学生产生了某种期待之后,就会更有意识地、更多地、更细致地指导“有天赋”的学生,给他们提出较高的目标,要求他们做得更多一些,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回答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看来,自己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还是有科学分析依据的,并证明过是正确的,还是值得高兴的。那是不是只要对学生有所期望,就能让成绩薄弱生变成功课全优者,行规不良者变成品行优秀者呢?回答自然不是。

思考二:为什么会有教师对某些学生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多的问题呢?我细读了《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动机里的挫折后的行为表现。学生对自己犯了错误后的表现各异,而让老师最头疼的是莫过于逆反行为者,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要往东而我偏要往西”。当学生遇到挫折,老师的批评后,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对正确的方面盲目地持反抗、抵制与排斥态度。如“变本加厉”就是一种逆反行为。对于这种场面,老师是很头疼,特别是你对他的期望越高,自己受到的伤害也越深,失望自然会越高。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那又有几个不爱自己学生的老师。我班级里就有一位很倔强的孩子,自己做错了事还像老黄牛一样拉也拉不回来,与老师顶嘴并故意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班级的同学称之为小皇帝。这时候,如果双方僵持,那绝对是电影《英雄》中对决前的刀剑点水,随后的火山喷发。有好多老师来向我诉苦这个孩子的不讨人喜欢处。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只有冷静处理。先安静,后扯开话题,谈与学生一起看过的电影,谈周边同学的情况,再切入话题,这样,才不会出现“爱的收回”。孩子渐渐能释怀了,愿意接受我的交流了,也在慢慢变好,至少不让各科老师频繁受气了,家长反馈说:“只有你的话,他很服。”

让我在时蓉华的《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借用一句话:那些有着强烈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的孩子,老师如果对其的惩罚常富有情感性,并伴随着合理的解释,更能凸现教师的权威。对学生千万不要让自己在无形中把“爱”收回。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