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12-23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课堂教学中矛盾的产生与解决
作者(来源):梅园中学 吴紫迎    发布时间:2009-03-06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的各种因素对社会中的各种因子有着多种影响(包括学校教学)。社会心理学因素对于教学既有前驱作用,也有制约与干扰。

现代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班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知与扮演水平如何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常常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心理沟通,强调师生之间、班级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一、角色与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期望而扮演的,具有情境性的行为模式”。作为一名教师(角色扮演者),《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教师不但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具体贯彻者,实施者和体现者。”在对自己的学生(社会他人)进行教学时,他的言行必须符合他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遵从学校对教师课堂行为的要求与规范(社会期望),即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同,因此所处的课堂地位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领导者与组织者的地位,他们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所渴望的社会期望往往表现为:学校领导、同事与学生,能对他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做出多维度的综合性的正确、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合格的教师必须是本学科的学者。教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与规范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因此教师本人应首先是社会的模范公民,能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教化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因此他们应该懂得学生心理,为学生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架起桥梁,努力消除各种心理隔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与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严格执行纪律,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中矛盾产生与冲突的社会心理学根源

教学中产生矛盾与冲突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既有个人的内心动机冲突,也有个体间或群体间冲突,前者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后者则为社会学关注的重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师生间或学生间的矛盾与冲突又可叫做社会性冲突。它与角色自我冲突或角色扮演冲突不同,后者是个体同时面临多重任务而难以选择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矛盾,而社会性冲突则是指两个个体或两个群体之间发生的矛盾。

1. 师生间的隐性冲突及其根源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矛盾冲突多属隐性冲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师生间情绪、情感方面的对立或思想上的隔阂,一般不易发生外部行为方面的直接对抗。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拥有传统认定的领导权与控制权,因此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反映在学习积极性下降,或产生消极对抗行为。例如,学生上课走神,做小动作。少做或不做回家作业,并以各种理由搪塞,什么做了没带来,什么记错了做的内容。他们这种对教师不满或消极对抗性行为往往具有连锁反映特征,它必然造成课堂心理气氛紧张,纪律松懈,影响了全班同学的情绪,违背了寓教与乐的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拥有社会给予的特殊地位、权利和义务,在教学中担负着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课中总希望能够支配、控制学生,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指导,以维护自身的师道尊严。假如在课堂学中仅有控制与服从的关系。就会违背了学生的心理与愿望,不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与心理冲突。

2. 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以及群体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现象。究其根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爱造成的冲突。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其具体表现在,课程进度围绕着这些学生进行,教师的眼睛总是盯紧这些学生,对其错误动作细心纠正,对其进步鼓励或赞扬,对其他学生则视而不见。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加剧同学之间的派别之分,还会造成同学间的矛盾冲突。

(2). 学风不佳造成的冲突。班级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在一个学习风气好的班集体中,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教师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授课质量高,学习进度快。相反,在不良学风的集体中,小部分学生可以把课堂搞乱,教师总在维持课堂纪律,这就会影响授课质量,较好的学生对此非常反感。课堂上同学的公开指责加上教师粗暴批评,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班级组织机构不健全,班干部起不到骨干作用,班主任对同学缺少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于是导致学风不正,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3. 解决矛盾冲突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心理学观点被证明是科学的:“无论是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行为变化都会对对方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之为互动。”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的好坏,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波动,相反,学生学习专业认真与否,课堂纪律的好坏,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此说,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发出的言语或声音,他们的每一个表情与动作都具有符号意义与互动作用,都会影响到角色的扮演水平与教学活动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还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交流,伴随着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现代教学理论的信息反馈观点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沟通与人际交往的多向互动过程。依据上述双向沟通与互动理论,大致可有课堂教学的三种互动与沟通模式。

第一种模式可运用于个别指导教学中,多多关心后进学生,补缺补差,拾遗补漏,这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第二种模式可运用于全班整体教学中,按照既定的教学方针,部署全面展开,全面顾及学生整体。第三种模式可用于分层教学中,对不同成绩的学生采取不同知识层次的提问去检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有所不同,并不时采用鼓励的语言表示认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无论选择哪一种沟通模式,教师都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和设想,以作为课堂教学决策的依据,同时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应和提出新的要求、随时作必要的调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所述,“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与肯定,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师生在彼此交往中发生了某种微妙的作用,产生了一种默契,因而提高了学习成绩。”由此较好地解决了师生、生生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