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12-23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浅谈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作者(来源):梅园中学 冯和平    发布时间:2009-03-06
 

——读《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有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

在教育中,教师不只强调智力的开发,只靠目标和制度的管理,而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体现、发挥以尊重、平等、信任、关心、理解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育当中。许多事实证明,真挚、坦诚地与学生对话,是与学生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最重要的手段。

一、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能使得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情感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能够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差异,一般都存在心理上的“代沟”,从而较难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感情上保持协调和融洽,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循循善诱,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自然愿意接近教师,从而会逐渐拉近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都强调学习中人的情感因素,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求和价值观。“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浓浓的爱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俗语说,三句好话,满山雪都化。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征,一方面是基础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心理承受能力不等;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不同。当他们学习成绩差或违反纪律,教师对他们提了过高要求或是恶语打击的时候,学生及家长就会做出轻率的选择:“回家”。理由是读书也过,不读书也过。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心理得到平衡,愿意从内心深处接受的教育,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是紧抓尖子学生不放,而对“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恶语相向。我们认为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尤其做好与“后进生”交流和沟通。但要做好“后进生”工作,首先一点,必须尊重他们。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当然,只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会促进尖子生的向前发展。教师必须以人格感化学生,以情感打动学生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后进生”就像没有利用的干柴,一旦被“点燃”,他们就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爆发出青春的动力和华彩。

教师若能用真情感化学生,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愿接受他的“开发”,喜欢他的学科,甚至把他作为偶像藏于心灵深处。教师只要用真诚和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哪怕“最坏”的也给予尊重、给予关爱,报以微笑,学生就会视教师为亲朋好友,便会推心置腹的对老师说心里话,与老师交流思想感情。这样,所教班级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唯知识教育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培养,它局限于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削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忽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忽视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的作用,否定情感的动力功能、选择功能和信号功能。事实上,认识与情感是相互补充的。当前学生中存在的缺少同情心、待人冷漠、心理封闭、心胸狭窄等问题,与他们情感辨认、表达、控制、移情、体验等能力低下有很大关系。而在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中,情感起着基础性的、内在性的、恒定性的支撑作用。因此,让一个个学习主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

通过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就不能只留在内心,仅仅作为一种自我体验而存在,而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

(一)热爱学生,关注学生

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为教师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创造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中学生尽管生理上接近成年人,心理上渴望独立,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但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关注,有时教师一句问寒问暖的话,他们也会感到感激和满足。教师有意无意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教师的热爱、关心之情微妙地传递他们,往往会激起他们积极的反馈。

()尊重学生,寄予期待感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对他的尊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想见,思想教育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然,尊重学生要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教师不能取悦学生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更不能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善于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抱以满腔热情,多加扶持;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暗示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流露出教师对他们殷切的期待,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三)理解、信任学生,讲究批评方式

中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教师理解学习,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信任在情感因素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理解、信任学生,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姑息迁就,当学生犯错误时,必须进行批评教育。批评学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讽刺与挖苦,一般通过个别谈话用委婉或暗示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

三、了解中学生情感世界,化解他们的情感困惑

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是教师要爱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要依赖学生。有些中学生自尊心强,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抱怨同学不了解自己,这种状态与他们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强烈的交往需要,构成了难以排解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有意让他们担任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和乐观开朗的性格。有些中学生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还有些中学生富于幻想,过于自信,对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或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甚至悲观失望。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多加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读书、体育竞赛、旅游等,为学生提供一条宣泄不良情绪的适宜的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热爱大自然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倾吐、疏通、移情、立志等措施使他们能释放自己的苦恼,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借助理智来获得解脱,使自我得到更新和升华,积极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养成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