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11-22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加强学生群体管理,克服“去个性化”
作者(来源):梅园中学 陶力明    发布时间:2009-03-06
 

心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或看到以下一些情景:某个平时很胆小的孩子竟然和四五个学生一起去砸教室的玻璃窗;犯了错误后在老师面前说的第一句话“××也做的”,等等。这些表现,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去个性化心理”使然。
  所谓“去个性化”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溶化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情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体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它不利于个体自我意识,责任心的增强,以及独立性的发挥,有碍个体社会的发展,不利于积极的,正确的群体规范的形成。造成学生“去个性化”心理产生的原因,有来自外部和自身内部二方面,外部的即群体的,如群体成员的匿名性,责任分散,情绪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等;内部的即是自身性格弱点,如依赖性、自卑感、缺乏责任心等。因此,在克服这一心理时,必须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学生群体管理,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性格。
  一、 形成积极的群体规范,控制学生个体的消极行为。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立的,约束成员必须遵守的种种行为标准或准则,它的作用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会使身居群体中的个体不管认同或不认同,都会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为一种自愿的形式,比规章制度等外界压力对行为的控制来的有效。因此,良好的群体规范有助于控制“去个性化心理”驱使下的消极行为。教师必须及时调整群体规范的内容,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好的榜样,引导个体选择正确的模仿偶像,及时改变有倾向性的消极行为,强化正确行为。让个体的言行植根于优良的群体规范沃土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 改变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增强角色意识。
  在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处于一定的地位,都必须按照角色的规定行动,自觉地维护群体的利益。由于角色、地位的不同,他们对群体的依赖、贡献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群体中加强交往,强化角色的主体意识,在与他人比较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与行为,以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增强个体的责任心,摆脱群体责任分散对其消极行为的诱惑。
  三、 加强“知行统一”,促进个体社会化。
  良好的群体规范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必须通过不断实践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加强行为的目的性、计划性,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冲动性。提供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正确行为及时肯定鼓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事非观,不以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言行。
  四、 提高自我意识,克服不良性格。
  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而处处觉得低人一等,事事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其次要帮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使学生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逐渐摆脱群体的掩护。
  “去个性化心理”是群体中成员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既可能导致消极行为,也可导致建设性、创造性行为,必须利用群体动力为我所用。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