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04-27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
作者(来源):邵芳芳    发布时间:2010-12-14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

最近,我校在积极地开展着“实现知识共享,成就智慧教师”的“学术节”活动,以开展“三奖”活动为载体,实践教师开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以求研学定教,追求有效。不论是开课教师的精彩表现,还是课后组内教师研讨时的智慧碰撞,都令我受益匪浅。今天我就“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这一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在平时,自己备课时总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好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为此,常绞尽脑汁,改了又改,比设计教学的思路还费功夫。我一直琢磨着:过渡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设计,要设计得怎样才算好。通过听课,我渐渐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过渡非常重要。一节好的课之所以令人拍岸叫绝,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授课教师的一句句精彩的过渡语。它不但使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连接成一个整体,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过渡在课堂教学中是怎么呈现的呢?我分析如下:

一、课堂讲授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需要过渡

如在语文教学中,李慧雯老师讲授的《差不多先生》这一节课时,用一个生活例子引入,教者这样说道:“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次在教室我听到一对师生的对话——学生说:这两个答案不是差不多嘛!老师说:是差不多,活人和死人也就差一口气呢!听到这里我想到了差不多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差不多先生》。”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到课题的引出,这样过渡自然流畅,又与文章结尾主人公在临死前提到的“活人和死人也就差一口气”呼应,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再比如物理教研组长卫欣老师上的《串联电路的动态分析》这节课。在学生观察了串联电路中的一个定值电阻更换为滑动变阻器,改变其电阻值,发现电路中的电流和各部分的电压的变化后,提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处处相等的,那么滑动变阻器带来的这一变化是否与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相矛盾?为什么?”这种新旧导入的过渡方式入题较快,内容鲜明,给人以清醒的提示,效果明显。

二、课堂讲授由浅入深需要过渡

梁珍老师在讲授《百分比的意义》中,让学生思考:“在1010的表格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百分之几”,是这样过渡递进的:先让学生观察表格,得到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百分之几?等学生轻松回答完毕后,紧接着在原有图形的基础上只改变了表格的等份数,追问: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百分比有没有发生变化。再单独改变阴影部分的面积,后又同时改变阴影部分和整个图形的面积,各求阴影占整个图形的百分之几?这种提问式过渡,层层递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起到一定的牵引作用。

 

三、课堂教学由“分析”到“总结”需要过渡

卫欣老师在利用仿真软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练习、分析出当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和连接方式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将各自发生怎样的变化。并提出:“判断各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并及时总结:一、二、三、四。寥寥几语,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这样的总结往往会给学生加深印象,起到巩固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课堂教学由讲授到练习、示范、表演、讨论等环节需要过渡

例如在英语课上,邢蕊的一节《Class rules》课,是通过全身反应活动、情境表演、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发地说出一些在校园和班级应当遵守的规则。其中涉及到学生的动作比较多,那中间是怎么过渡的呢?老师在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判断完图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是否恰当后,借用学生回答的must/ mustn’t 句型,转化为“do/ don’t”的祈使句。再进入学生句型操作环节,让四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测表演者所在的地点和应该遵守的规则。这种穿针引线式的过渡,抓住了教学内容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有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细细体味这些过渡语,发现它们像一根根珠子的线,把教材像穿珠子一样穿在了一起;像一座座多彩的桥,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绪拉到了一起;像一滴明目的水,帮助学生洗去了眼中的困惑。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片言只语,构造出一个严谨的思维空间。试想:如果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那将会带来什么呢?可能会出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不紧凑,教学环节的不连贯,最终导致整节课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吧。所以,我们需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

有关《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本人还在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若有相关资源,希望能互相交流探讨。最后,感谢学校组织的每年一度的“三奖”活动:以学识魅力传播文明,以人格魅力造就高尚。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学蕴含学术。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2010-12-10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