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竞争的焦点则在于教育的方式与内容。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而尽早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活素质、生存能力。因而,在广大中小学生当中推广计算机与Internet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现已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那么,作为一名信息教师,应该如何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质量呢?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期。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曾经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重大影响的试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联网试验研究”。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能培养出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端正思想,要有一个崭新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是基本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的学习阶段,计算机的使用是要求学生用新的理念来对待新的事物,使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是工具。而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这一点的引导。而使学生误认为学会一些操作技能是上信息技术课的唯一目的。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是基本的认知工具,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要让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用纸、笔那样顺手、自然,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虽然现在计算机存在于家庭的普及率节节上升,但是我校的学生由于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对他们来说,家里拥有一部电脑还只是一种未能实现的梦想。因此,他们对信息技术比较陌生,了解甚微。在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若是仅找一些字、词和文章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他们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很快就会厌倦,甚至还会反感。而玩游戏是他们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可以为他们准备一些难易不同,并带有进级奖励得分之类的打字游戏,最好还带有排行榜功能,激发他们求胜的心态。通过这些游戏,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2.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教师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作业后,直接把作业交给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其它学生无法参与。这种仅以学习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的教学理念过于狭隘,导致学生对结果过于关注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在现有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终评,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将学生分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可以培养集体观念、团结互助的精神。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不论学生的计算机“功底”多么参差不齐,都可以通过一个个的“任务”进行渗透,最后得到成效。当然,“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网上寻宝》环节时,提出让学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作为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到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除了学会到网上查找资料的一些搜索技巧外,还对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有了进一步或更全面的了解。
(4)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今年新进的六年级学生,一部分来自农村,以前对电脑接触很少,还有从未接触过的。对于他们来说,面对陌生的计算机,会不知所措。有时,当他们还在生硬地用鼠标对界面进行摸索的时候,那些对计算机已经非常熟悉的生已经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得有模有样了。一些学生迅速敲打键盘时发出的声音还会对这些与计算机没什么接触的学生产生刺激,使他们更感到了自己的差距。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用个别化教学,根据他们现有的水平,降低任务难度,让他们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同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让他们尽快赶上其他同学。因而这种个别化教学辅导的模式特别对没怎么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中学信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
(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目前流行的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
(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
(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进修,至关重要!自身素质不提高,怎么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呢?
“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此句共勉!
戴 苓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