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德育教育初探
梅园中学——杨倩
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这是每位教师都应牢记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德育教育的职责。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从来都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同时又是富于自身特色的能动的集体和个体,所以教育的基本职能理应是两个: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加之生存环境的日益开放、丰富和多样化,表现出对人的丰富个性的强烈需求。而传统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追求,与对社会职能的追求相比显得薄弱。我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变迁。社会的变迁和改革,意味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造就多样化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教育更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展更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
一、培养人,必须以德为本。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有四个方面,其中一个就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中,起着方向、动力的作用,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人能充分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能顺应规律,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
什么是个性?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无不研究个性问题,都有各自对个性的一套解释。“人之不同,各如其面”,这只是对人的个性的某些侧面的通俗表达。作为教师,我觉得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即德育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开展德育工作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其次,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再者,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那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我觉得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发展学生个性爱好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悟德”的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德育观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智力程度已不再被认为是成功的唯一因素,新时期的德育不能被“智力因素”框住。德育主体的道德内化能力不是由“智力水平”决定的,高智商有助于道德内化,而不决定道德内化,分数不能决定学生的道德水平,应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良好的德育载体,因为,开发人的个性潜能,能促进道德内化,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感悟能力是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
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可以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志同道合”者,组成同兴趣的群落,结伴学习,参与德育实践,隐性示范,优化班级集体。学生在这种非正式的群体中,优势互补,开展自我教育,自己操作、自我管理。教育者置身于小群体之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不强加干预,不做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进行人生道德之旅的体验。有了积极的体验和道德情感的参与,道德动机、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都予以保障,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从而培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使得这种具有生活情景性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切近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内化,形成真正属于学生的“自德”,从根本上屏弃形式主义的道德教育。
五、生活即教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