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数学课让我反思
——“活而不乱”的教学
梅园中学 邵芳芳
一、什么是“活而不乱”
新教师的我,在脑海里库存着这么一个观念:只要学生上课活跃,那么就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后来带我的指导老师傅琳说到:“要教好,必须做到:你开口说话,就不允许你的学生发出任何声音,都必须盯着你看。”用不怕课上不完,只要一听到教室里有杂音就停止上课的策略,让学生注意上课。但坚持不了多久,发现再这样下去,课程进度就很危险了。直到徐汇区教研员卞荣梅第一次来听我的课《分数的大小比较》,让我更加意识到课堂“活而不乱”的重要性。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活?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乱?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二、课堂上应该“活”
讲《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时,重心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容易领悟其中的意义,我先让学生回忆小学所学的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举出了几个具体的分数实例讲解。如:当和两个同分母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时,同学们都急着讲出。
突然有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说:“老师,我有问题。”我很喜欢有问题就问的学生,在我眼里,只要上课是有问题提出来的,那就至少说明他上课是认真听讲的,脑子在思考的。于是,我很高兴地让这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很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还没等我开口,下面就有参次不齐的声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班级里的声音有些杂。突然有个大声音说:“老师,我知道。”并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我让他给予解释,他自告奋勇地要到黑板前演示,而且事实他也给了一个漂亮的解说——用分割蛋糕的例子,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2块,其中的5块小于7块。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个别小学里分数基础不好的同学一听也听懂了。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老师,我知道”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尽管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
三、课堂上也要“不乱”
上课学生活跃是一件好事,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是那节课,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接下来是小组讨论与大小比较问题,学生的四人小组讨论是很起劲而且也有讨论出来的好几种方法,但当我在讲台上连说了三遍“我们讨论好的小组可以抬起头来,听听我们各组的讨论结果”时,还是有学生在自顾自“讨论”,讨论是够热闹了,但老师请同学代表讲时,座位上的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成果之中。因此也就出现了另一批“老师,听不见”的语言。也正是从卞荣梅教研员对这堂课的反馈里,我再次深刻意识到
在今天,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是就意味着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了算。如果这样,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误解,是矫枉过正的极端行为。让学生唱主角,教师成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和灵魂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责任和教学的权利。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这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课堂需要采用各种策略,达到“活而不乱”的教学
课堂上需要“活而不乱”的教学。特别地,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等。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要是针掉在地上,他也能听出来。”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
“风筝”需要自己去探索天空的奥秘,但在高飞之时,需要适时地被收线。只有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数学课堂里需要“活而不乱”的教学,停顿的策略及其相关教育对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很有必要,其他课程也需要。一旦形成了“活而不乱”的教学,等于教会了学生应该怎样听课。好比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有很多鱼的水池边,大家一起一直争论着如何才能钓到鱼,结果鱼都跑开了;但若大家都很静心地听几位老者的讲述或直接实施几个事先已讨论出的方案,鱼则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