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社会心理学》有感
《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自我意识”的论述,让我受益颇多。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总的认识与态度,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实现等形式,体现为自尊、自信、义务感、友谊感、责任感等内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形成和趋向定型的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又一次“断乳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引导不当会形成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正确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心理不够稳定,其自我意识也呈现出两重性,主要表现为:
一、“成人感”渐生,“独立意识”渐浓 。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又迅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发生变化,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心理发展上对成人的态度由过去的“顺从期”进入“反抗期”,他们倾向于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然而有些时候学生的独立意识并不完全都是理性的,往往带有一种幼稚的“逆反”性质,在与父母或教师的种种矛盾冲突中,他们往往并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而是采取消极的“对抗”或“冷处理”的方式。
二、“自我形象”的关注,“表现欲望”强烈 。
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比如注重自己的外表,如长相、体形、仪表、穿着打扮等,有很多女同学从小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进入青春期后,为片面追求苗条体态,有意识地控制饮食,导致精神不振,影响学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除了关注自身的外表形象外,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在形象”,为人处事变得小心谨慎,注重自身能力、品质、学习成绩,越来越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集体场合喜欢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显得非常敏感,潜意识里存在着无法摆脱的“面子情结”。同时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表现自己,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却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尽量抬高自己,一方面尽量贬低他人。这种“忌妒心理”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人际交往,影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影响同学关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观察当前一些学校教育比较普遍的现状,针对中学生“半幼稚、半成熟”的自我意识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出努力:
一、切实转变学校教育中“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现状。
学校的职责不仅限于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智慧发展能力,更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教”师,还要做“心理”专家。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在课程设置上,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出发制定适宜的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作业中的成功,往往能提高同伴对他的赞许程度,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和自我提高感。
二、切实转变“师生观”,努力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著名教育
三、转变教育评价机制,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正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和成就感。而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一直是被视为一种选拔的工具,单纯依据考试分数把学生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但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是无法单纯地用数据测量出来的,教育评价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要用一把相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教育应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体会到成功。教育的积极评价往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优点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龄差异也有个体差异,我们教育者要正确认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