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常见,也是最另老师们头疼的就是学生的抄袭现象。回想一下,我自己在读书时,周围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那么抄袭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能改善,或者避免这种现象呢?通过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一些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历的现实情况,我对这种现象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并且也受到了一些启发。
抄袭这种行为反映出的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学生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受压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平时在考试后学生也只是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另外,厌学心理也普遍存在于学生之中。学生对学习持有回避甚至厌恶的内在反应倾向,认为读书太苦、太累,对稍微复杂的计算或证明就出现厌烦、急躁的情绪。这种厌学心理,往往会导致作业的抄袭。还有就是自卑心理,随着学习的步步深入,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加上小学的教学方法较注重模仿,套题型。而中学教学方法一般注重找规律,重视逻辑推理,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不适应。伴随而来的是一次次数学测试成绩的不理想。屡屡的失败使部分学生形成了消极的失败心态,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健康积极的源动力,出现了自卑的心理定势,认为自己笨,不是学数学的料,由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感。
上述这些心理问题是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不选择来问老师,而更多的是去抄袭其他同学。我认为要转变这种情况,除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之外,重要的是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学生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
首先,我觉得应该重视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师生间心理相容。有诸多消极心理的学生,往往内心孤独冷漠。作为教师要很好地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要根据他们个体的不同心态对症下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以此来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做到思想上多沟通,学习上多指导,生活上多关心。中下水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随时会碰到一些困难,如对题意的不理解,对隐含条件不易发现,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不会找,对各类运算则张冠李戴,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等等,教师要心中有数,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及时疏导。一方面,要不断调整教学起点,另一方面把生看作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朋友,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对教师敞开心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来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达·芬奇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不喜欢学,没有学习的要求,学也是被迫的,就一定学不好,为了
要转变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学生“抄袭”显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它不能只靠一天、一月、一年的时间来完成,也不能只靠数学一门学科,它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重视这种教育,有机地渗透这种教育,那么我们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灵魂塑造工程”中建立卓著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