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中学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天地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又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习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的表示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倾向性,因而学习就十分积极主动,反之就会有意无意的拒绝教学。
1.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在教学中,徐萍老师注重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欢的情境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例如她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通过创设两只小兔分别绕着正方形草地与圆形草地赛跑,谁跑的路程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起他们探讨圆的周长的问题。
2.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徐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的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徐老师在教学“一次函数”的知识时,举了研究了如出租车最优乘坐方案;日常水电煤使用分布;分时电表使用方案等一系列有价值的课题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3.创设具有教育性的问题情境。每一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任务,数学也不例外。徐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将育人因素置于其中,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学到做人道理。例如,她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一课中,就创设了如何在行李箱中放置行李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4.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徐老师充分认识到这些,她所设计的情境,思维空间大,想像余地足,能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变化,拓宽思维;通过题组教学,使学生掌握某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学会联想与类比,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猜想;通过解综合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好地起到了拓宽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体验感受,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从教多年,
1.学生要想达到对数学的透彻理解,必须要了解知识形成的前因后果,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解题能力,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捕捉学生的每一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2.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使其茅塞顿开,并凸现问题的实质。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中,
3.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教师只有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才能把握学生的所需所求,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的开展。在学生观点交锋处深化,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因式分解法——分组分解》中,
三、注重反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学生对知识是否正确掌握,只有通过反馈才能检验出来,
1.抓住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即时反馈。在新课教学中,
2.阶段总结。每月检测,分析学生本月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从学生的知识架构、教学过程的反思等方面寻找原因及对策,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十二年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