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中学参加区线上语文公开课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本学期受疫情影响,徐汇区语文公开课以录课剪辑的形式开展,通过腾讯会议,由执教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及实践反思进行全区交流。近日,我校语文组青年教师蒋玉洁老师就部编九年级《故乡》一课进行区公开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在区教研员陈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多次文本解读、教案修改,通过借班试上与评课、再磨课后,蒋老师最终确立了《故乡》教学内容和环节。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眼中的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小说题为《故乡》,为什么主要写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可否删去其一?——作者为什么要借助‘我’的视角来叙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图?”这样的问题链设置,帮助学生建立小说的阅读路径,达成“理解小说的主题”的核心目标。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通过找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来梳理文章的情节。2.学习用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感知人物特点。
而后,蒋老师正式进行了第一课时课堂教学活动的录制。第一环节,通过话题“你的老家在哪里?什么时候回去过?感受如何?”导入,引导学生从自我体验入手,进入文本的学习。第二环节,完成预习反馈作业,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旨在学习借助标志性的词句快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第三环节,思考“小说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整个故事?”,明确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回忆、思考,了解小说与散文的区别,学习找到小说阅读的切入点。第四环节,设计以“‘我’眼中闰土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揣摩、品味文中的描写,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人物的变化。
而后,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在陈妍老师的主持下,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蒋老师进行了一次区内案例分享。经过这样一次区公开课教学的锤炼,蒋老师对小说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认识到小说教学既要关注“这一篇”小说的个性表达,又要关注“这一类”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教学的最终落点,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上。而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文本语言及细节看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怎么塑造的,为什么塑造,为什么这样塑造。通过一篇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怎么进入到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面去。学生学会了阅读小说的方法,就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工具,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这一类”的小说。这种迁移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也是小说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种信息化手段支持下的教学实践为执教老师回溯、反思自己的课堂提供了便利。通过回看、复盘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蒋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反思与再设计,也一并分享给了与会老师。第二环节预习作业已为学生局限好“圈划标志时间的词句”这一操作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生按图索骥,很迅速就可以找到答案,但过程性的习得却未真正形成。重新设计,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直接提问“阅读全文,思考可将文章分成几部分,说说你的理由”。第四环节,能指导学生将人物的各种描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但是缺少了学生的朗读。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感知,而分析过后的再朗读,就是对文本、对人物的再体验。因此,朗读也应成为这堂课的教学手段。且,第一二课时都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任务,虽有从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坡度,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可补充一个回答语言的要求,“给出思考结论——找出文中具体细节——分析理由”,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实际是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
在案例分享后,陈妍老师向与会老师进行交流和指导。肯定了蒋老师课堂教学中,围绕上位核心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关注三类典型人物,在语言的品析中感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能力,教学贴近小说本身的文体特点。同时,也给出建议——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中年闰土的形象品析上,在感知人物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入探究小说的写作意图。
这样一次区公开课的实践、交流活动,让执教老师与会教师们受益匪浅,不仅一起探究了初中鲁迅小说作品的教学,更使一线语文工作者们对小说课堂教学的重点及规律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相信在这次活动中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将更好地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断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究课堂教学的更好方式。
摄影:蒋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