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儿童的近视一开始都是假性的,成年后才会成为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其实不是“近视”,它是指人眼本来没有近视,只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后,眼睛处于紧张状态下造成的暂时看远不清楚的状态,经过休息和药物放松,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消除。在所有的儿童中,所谓的“假性近视”大概只占近视儿童人群的5%~10%。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眼球过度拉长,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方,这也就是真性近视,占所有儿童近视的 90%以上。一旦眼球拉长,长大后是不可能再恢复正常了,也就是说近视是不可能恢复正常的。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就是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共存的现象,也就是真性近视的儿童长时间用眼后也会出现近视度数暂时变深的情况,休息或者用药物后度数又变浅。但这本质上仍然属于真性近视,经过治疗只是把部分“假性近视”的成分去除,并没有把近视治好。
误区之二:儿童近视了,通过视力训练后能够治好
只有假性近视能通过训练或者休息恢复,但这只是占所有近视儿童的很小部分,大部分由眼球拉长所致的真性近视不可能通过训练治好。目前的视力训练很多用于儿童弱视训练,原理是通过各种刺激来促进眼球的生长,从理论上讲这样有促进近视加深的作用,反而对近视有害。
误区之三:儿童近视了不能马上配镜,因为眼镜会越戴越深
近视后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只有通过在眼前放一个凹透镜才能把成像重新移到视网膜上,这就是配镜的原理。配戴合适的眼镜是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的唯一办法。
年龄太小不能戴眼镜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模糊的视网膜成像反而促使眼轴增长,使近视度数加深。认为眼镜越换度数越深,这个想法也是不对的。在孩子快速发育期,过重的用眼负担和不科学的用眼习惯引起的近视,往往度数也增长得较快。因此,在科学、合理矫正的基础上,近视度数的增加与是否更换眼镜无关。
建议应每6个月做一次复查,定期监测视力变化。每一阶段进行视力不良矫正时,须重新验光,并更换合适的屈光矫正处方。
误区之四:儿童近视后不需要进行防控,长大了做手术就能把近视治好
近视后不进行任何的防控,眼球会越拉越长,部分会变成高度近视,甚至会出现病理性近视导致致盲性病变的产生。因此进行近视防控,预防出现高度近视非常重要。成人的近视手术只是通过改变角膜、或者晶体的度数把原来需要戴的眼镜摘掉了,眼球的大小还是没有变;对于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来说,眼底视网膜和其它组织仍然有可能发生致盲性病变。因此,近视手术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误区之五:孩子还小不可以戴隐形眼镜,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儿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配戴隐形眼镜,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近视发展速度过快、一般的眼镜和治疗无法控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配戴特殊类型的隐形眼镜(OK 镜)。这些隐形眼镜透气性好,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对于儿童眼睛来说是安全的。因此,年龄小并不是隐形眼镜的禁忌,而卫生习惯、平时护理和定期随访是保证安全的重要环节。
误区之六:医院给孩子进行散瞳验光,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
首先是为什么要散瞳?孩子的眼球调节非常活跃,会出现“假性近视”现象。虽然单纯的“假性近视”不多,但“真性+假性”共存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散瞳验光的学名其实是“睫状肌麻痹”验光,通过药物把导致调节活跃的睫状肌放松,把所谓“假性近视”消除,使验光结果完全反映真实的度数。因为散瞳验光(睫状肌麻痹验光)后人眼的瞳孔会放大,会出现怕光的现象,睫状肌放松后,调节能力下降,看近处物体会模糊,所以会对日常生活有短暂的影响,但药物作用消失后不会有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个别人不适合散瞳,如闭角型青光眼、对散瞳药物过敏的人群。
误区之七:孩子还是远视,不可能近视
儿童的正常屈光发育是从低度的远视逐渐向正视(0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下远视度数高的儿童不容易近视,但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过度用眼的话,远视度数变化过快还是会近视的。一般的规律是,散瞳验光后远视度数在学龄前超过 200 度、小学生超过100 度、中学生 75 度得近视的概率很低,所以总体上来说孩子是不容易近视的。但具体情况还需要分析,如果用眼过度、缺少户外活动的话,300 度以上远视也有可能变成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