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04-18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体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来源):徐萍    发布时间:2007-12-03
 

体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梅园中学  徐萍

一、问题背景

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孩子们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我现在所教的这一届学生,是我教的第一届民工子弟生居多的学生,生源质量可想而知,进校时四班的摸底考试成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均分60.3分,及格率70%,优良率10.7%,最低分只有30几分,和我们附近兄弟学校71分的摸底均分相差了10分,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小学时就已经无数次的面对数学考试失败,他们是被数学遗忘的学生,对待数学就象看见了洪水猛兽。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待数学态度马虎,作业应付了事,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有1/3的同学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被动等待他人的回答,是名副其实的“陪读学生”,而在能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中,也有进一半的学生属于并不是对数学很感兴趣,而仅仅是有着外向的性格,喜欢发言的学生而已。

而面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我心里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二、分析问题

环顾以上问题,我思考了许久,感觉产生以上一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到我们学校来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成绩不佳、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已无择校机会而就近入学的学生,另外就是一批到城市来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原因也就构成了学生从小在学习时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家学习时没有得到来自家长的较严格督促和指导,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基本得不到有效帮助,在面对挫折时也很难得到及时的疏导和鼓励,在班主任的家访中能发现更有一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工作不顺利、家庭其他问题等原因,家长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失败简单以责骂甚至拳脚对待,或者不管不问,这些都是导致学生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2、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常常处于“教材是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有时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割裂开来,鲜活的数学异化成了纯粹的符号系统,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另一抽象的世界。这也是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的一大原因。3、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直接教会学生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对客观事物表象的理解后而产生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是那样的单调,呆板,毫无乐趣。

三、实施策略

对于学生的家庭现状我无力去改变,唯一我能做的是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要求。于是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去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主要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创设有效情景,引入课题,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六年级讲到《能被25整除的数》时,讲到能被2整除的数,我创设的情景是这样的:小明家有3人用餐,那么他要从筷笼里抽出几根筷子?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那么他要从筷笼里抽出筷子根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在《百分比的应用》这一节知识中,我从银行的一张存折引入课题,让大家帮妈妈算算一笔钱存银行一段时间能拿到多少利息,还要扣去多少利息税。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它是初中阶段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的基本运算很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然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然后死记硬背也能让学生开展计算,这样的教学也容易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式子,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包含怎样的运算法则,然后再验证同学所作的猜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实际理解何感受,由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在我讲到《积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猜测——验证”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3、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但有效的多媒体教学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我在上《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首先让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人准备一个圆形物体,和一段绳子,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将学生测量的数据直接输入我预先设计的电子表格中,通过电子表格的将数据处理,同学们马上发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全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三、四项一组,或者一、四项一组,二、三项一组,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二、四项一组也行,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板演了他们的做法,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感受到了体验教学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好处。

首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了较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坚韧、不屈不饶的学习意志,对于我提出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的贯彻实施。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我在讲《整式乘法》的知识时,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用图形知识来验证整式乘法法则的猜想,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开始,当我讲到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我让学生考虑如何用图形来验证测想,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在尝试用图形验证猜想。

最后:学生的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六年级末的区监控考中,四班的成绩明显高于本年级其他班级,达到了区数学教研员均分80分的要求。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四班的成绩也时是遥遥领先,而我刚接手的二班,在一个多月的实践下,也从年级最后一名跃居到年级第二名,与四班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两个班级数学考试的及格率、优良率、均分分别与上学期期末考试及进校时摸底相比均有了明显的进步。

 

七(2

七(4

年级

 

及格率

优良率

均分

及格率

优良率

均分

及格率

优良率

均分

05.9进校摸底考

 

 

 

70

10.7

60.3

 

 

 

06.6区监控期末考试

66.7

40.7

66.7

96.2

57.7

80.3

78.3

38.7

70.8

06.11期中考试

88.5

61.5

75.3

100

82.6

87.8

80.8

55.6

74.3

 

 

五、反思和总结

通过在新教材中尝试让学生体验性学习,我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教学观念,对于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学生体验获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时也要防止对接受式学习的全盘否定,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需要接受式学习。另外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生,并结合具体的课时内容进行选择,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体验性,生活化,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落实。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到体验性学习中,能从中收获成功,得到鼓励,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开始阶段千万不可将体验性学习的难度要求提的过高,更多的以鼓励同学参与体验、参与学习为主。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