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12-22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第十五课:空前的民族危机(廉洁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1-2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蓄意挑起的;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经过。

    2、知道杨靖宇将军的抗日事迹。

3、了解西安事变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意义。

4、知道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觉醒,开始全民族抗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能分析处理图片、地图和文字史料,并揭示其隐含的历史信息。

    3、运用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概括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分析和平解决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国共两党面对日寇的侵略,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及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的高风亮节,感受中共的政策的正确和伟大,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与民族责任感。

2、学习民族英雄以民族利益为重是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廉洁行为,民族英雄的舍生取义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歌曲:《松花江上》。

欣赏歌曲,从悲愤的音乐中听出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被迫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入歌曲反映的背景,导入“九·一八”事变。

通过歌曲欣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九·一八事变

《日本关东军绘制的“柳条湖周边形势图”》。

地图:

九一八事变》。

1.观察“柳条湖周边形势图”,分析日军绘制这幅图的意图。

2.讨论蒋介石为何命令东北军不抵抗,认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与东北迅速沦陷之间的关系。

3.事变后中国人民是如何进行斗争的?了解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事迹,认识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态度。

1.日军绘制的柳条湖周边形势图是其侵华物证,炸毁柳条湖铁轨是日早有的预谋,是日军发动对东北侵略战争的借口。

2.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抵抗是由其自身利益所决定的,即集中力量消灭红军。

3.指出能支撑杨靖宇五天五夜与日顽强斗争、至死不屈的是共产党人坚决抗日毫不妥协的信念与决心。

图文结合,培养学生透过图片看历史和辨别史实的能力。通过讨论可拓展学生思维,并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杨靖宇英勇事迹的讲述,以弘扬共产党人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民族气节。

西安事变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华清池》。

观看西安事变视频,回答问题。

1.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各派别对日侵华的态度)

2.知道西安事变后各派别解决西安事变的态度。(亲日派、亲英美派、广大人民、共产党)

3.讨论蒋介石杀害了不少共产党人,为什么共产党人仍选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指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国民党中部分爱国将领的不满,他们希望蒋介石把枪口对准日本侵略者,于是便采取兵谏的方式强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爆发。分析教科书,从以下方面指导:

1.日军向华北逼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2.亲日派想夺取最高权力,全国人民痛恨蒋介石,共产党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他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不同。

3.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共同抗日,解决民族危机,暂且放下党派恩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结合教科书,使学生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

共产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抗日,体现了共产党人高瞻远瞩的洞察力。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

1.观察地图,知道日军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并深入侵略中国。

2.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及结果。认识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阅读教科书,理解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对日侵华情况进行梳理:入侵东北,再逼近华北,开始把枪口指向北平附近。

指出: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生动描述七七事变和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

指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全民族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抵制外国侵略。

运用地图,结合教科书,使学生认识,面对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只有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