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用户登录] [注 册] [学校论坛]
现在时间是:2024-05-10  首 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学校概况 | 党务公开专栏 | 文明在线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教育科研 | 学生工作 | 工会园地 | 健康园地
梅园中学 王金珠
作者(来源):梅园中学    发布时间:2007-12-07
 

梅园中学 王金珠
2007-03-01  作者(来源):梅园中学

个人简介
王金珠,女,1969年9月出生,籍贯上海。1992年6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学历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现担任八(4)班班主任及八(1)、(4)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是梅园中学中年数学骨干教师。
  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王金珠老师孜孜以求,辛勤耕耘!深得家长的欢迎,学生的好评,同事的称赞,学校的肯定!从教以来,先后获得了许多荣誉:
  2001学年度被评为校“金爱心”教师;
  2002年度校“先进教师”称号;
  2002学年校《梅花杯》教学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
  2002年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2年度校“骏马奖”称号;
  2003年度校“先进教师”称号;
  2001-2003年“上海市徐汇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3年度校“梅花杯”三等奖;
  2004年度校“优秀教师”称号;
  2004年度管理带头人;
  2004年度校“教育管理骨干教师”;2004年度校“德育先进”称号;
  2005年度校“先进教师”称号。
  2005年9月参加徐汇区第二期数学教师教学研讨班,在2006年上半年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评比中获得“复习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和“复习课、习题课教学评比”优胜奖。
  王金珠老师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相信她定会在三尺讲台上更加刻苦地辛勤耕耘,更相信她定会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学校对教师教学特色的介绍
王金珠老师是我校一名中年数学骨干教师,1992年6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王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数学教学,由于参加工作后的十几年中,大多数时间的教学对象都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针对数学基础薄弱学生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针对一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知识时的实际困难,王老师在每次备课时总要先和一部分学生交流预习感受,了解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解上的思维障碍,然后在备课及上课时有针对的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如例题)进行适当的铺垫、拓展和引申。通过铺垫,先把思维坡度降到便于学生与原有知识相衔接的高度,在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的含义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兴趣以后,再通过一定的拓展和引申,如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问法、改变题目背景等等,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起来。或将“原题”变化为探索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等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这一系列再处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新学的知识点。
  二、在同一个教学时空中,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得,是所有第一线教师都共同面临得难题。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合、分相间,复式操练”得做法,比较符合我们学校得学生实际,有一定得教学效果。所谓“合”,指教师在讲解新课知识时基本按照教材要求及极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统一进行,而所谓“分”,则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所讲的概念、公式合定理进行理解性操练时,采取“复式操练”的方式。王老师对课堂练习中的例题,一般都同时出现三个难度循序提高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上体验到“学会”的成功喜悦,由于她经常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在完成的难度题目后继续挑战高一层次的题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成为尝试挑战自我的过程,所以,她的课堂教学也比较充满活力。
  三、注重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是王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又一个特点,理解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学习时往往跟着老师依样画葫芦,对所学的知识经常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夹生饭”状态,故而在测验与考核时,有些看似已经会做的题目一经变化,又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错误,这对这种情况,王老师没有过多地去责怪学生,而是精心设计试卷讲评教案,她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将重点放在不同试题的题意要求和学生常见错误的“双归类”上,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起到了比较有效的帮助。
  四、为两头“开小灶”,进行个别化辅导,是王老师课堂教学以外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在为极差的学生补课辅导的同时,王老师也不会忘记有可能“没吃饱”的好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后辅导是王老师践行让自己的教学面对全体学生的一项具体措施。

个人教学特色总结
我是一所普通公办初中的数学教师,1992年6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同时踏上了教育工作岗位。或许是与投身的学校层次有关吧,参加工作的十几年中,大多数时间的教学对象都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刚担任教学工作的头几年,我常为学生基础薄弱、差距过大,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教学质量提高不显著等问题感到困惑、苦恼。如何使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能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让不同的学生能在同一个课堂的教学时空里都能学有所得,成了我这些年中反复琢磨的焦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自己慢慢的从中感悟到一些门道,也逐渐形成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对教材的例题做适当铺垫、拓展和引申,让学生肯看书。
  教材上的例题,一般地说可以事先要求学生预习完成,而我们的学生教师事先布置的预习,往往第二天反馈给老师的是一片空白。同样教材的知识,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个别学生一点就通。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对教材的某些例题进行适当的铺垫、拓展和引申,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1、增设铺垫
  铺垫是降低难度,增加坡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数学对学生的难点多半在抽象的问题上。我的铺垫则努力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活动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
  如: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27.1列方程解应用题中,例4是“互赠小礼物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增设铺垫如下:先三人一组,每两个人只能握手一次,不能重复,握手同时互赠小礼物。把握手次数和互赠的小礼物数记录下来。然后每一组换成四个人一组的形态,进行握手和互赠小礼物活动,再换成每一组五个人,并填写如下表格:
 
然后对表格作如下调整,要求学生观察、归纳找出人数与握手数、礼物数之间的规律:
    
  通过铺垫,以游戏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一过程不仅使每一位学生对题目本身有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部分学生对学习应用题的恐惧心理;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互赠小礼物问题”,还解决了“握手问题”,并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一过程还渗透“数学归纳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2、拓展与引申
  一般地说学生只要一道题目会做了,就意味着掌握原理了,所谓弄通一题、旁通一批。但我们的学生却不一样,只要题目稍有变化,他们便束手无策。这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高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怎样提高应变能力呢?只有从变化的训练中去提高应变能力。由此我对某些例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申。
  如: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27.1列方程解应用题中,例3是一道关于“靠墙围矩形仓库”的例题,已知铁栅栏120米长,围三边,按不同的面积要求,求所围矩形两邻边的长。做了如下的引申、拓展:
  改变问法:把矩形的面积设为y米2,其中一边设为x米,写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包括定义域,求出y的最大值。
    
  增加条件:如“墙长90米”
  这样在解(120-20x)x=1152,即x2-60x+576=0时,得出的两个根为x1=12,x2=48,
  当x1=12时,∵120-2x=120-24=96>90,
              ∴x1=12不合题意,舍去;
  或增加条件:“离墙40米处有一条道路”
  同样在解(120-20x)x=1152,即x2-60x+576=0时,得出的两个根为x1=12,x2=48,
  当x2=48时,∵48>40,
  ∴x2=48不合题意,舍去。
  通过拓展和引申,让学生明白函数与方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起来。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要因“题”而异,可将“原题”变化为探索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等等;也可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问法、改变题目背景等等。通过对例题的拓展与引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一个层次。
  二、课堂教学中的复式提问与分层训练,让学生能思考。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有针对地提高不同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因此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然而我们面临的几十名学生的层次差异比较大,不注意设计的提问很容易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这是不利于大面积提高的。从学生实际出发,我逐步形成了复式提问,即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不断积累学科兴趣。
  1、问题多层次
  问题多层次是指将同一学习目标,设计成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难易不同的问题,使更多学生学有所得。
  如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中,当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进行比较时提出问题:
  (1)、函数y= x,y= x+3中的x的系数有什么关系?
  (2)、当x取相同值时,它们相应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3)、它们的图象又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又如当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节课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
  (1)、任意给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怎样去判断这个方程的根的情况;
  (2)、让学生互出题目进行判别;
  (3)、如一元二次方程:x2+m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等于多少?
  这样分层次从几个方位同时提出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两个问题或全面进行思考,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便更多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问题多角度
  问题多角度是指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
  如,在全等三角形习题课中,以小开放型问题代替一般化的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问题如下:
  如下左图,已知AB=AC,请添加一个条件______,使△ABD≌△ACD?
  
  又如在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一节课时,通过一道开放型问题来复习已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问题如下:如上右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需要添加什么条件才能判断△ABC∽△ADE,为什么?
  这样一个个小开放型问题,可以分别从“边”或“角”两个角度去思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某一角度或全方位思考问题。而且此类问题往往越先回答越容易,越到后面难度越高。因此,我就让低层次的学生优先回答,让他们在老师的肯定、鼓励及自己的积极参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层次较好的学生在别的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让他们在同学敬佩的眼神中感到自豪。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强化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且训练也必须达到一定的量。然而课内时间有限,我们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以下情形:个别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提前完成(第一类);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基本完成(第二类);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第三类)。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采取“同题分层”或“异题分层”的课内练习分层训练。
  1、同题分层
  同题分层是指同样的题目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几何教学中常常会有例题和练习题的证明方法是不唯一的,而我们的学生如果老师不提出一题多解或优解的要求,他们往往满足于“会解”,一道题目做出来了,就不会去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一种解法更好?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同题分层”的课内练习分层训练。对第一、二类学生提出一题多解或优解的要求,对第三类学生要求他们“会解”,甚至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点拨。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证明举例》中有好多的例题和练习题的证明方法不唯一,如第70页的练习1、2、3,除了第1题题目本身要求用两种方法证明外,另两道题目均可一题多解,于是对于这两道题目对第一、二类学生提出一题多解或优解的要求。
  当然在代数的教学中也有,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课》中,求解下列方程组:(同时提出要求:除了用一般消元法求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上述两道题目除了一般的“消元法”求解外,题1还可以用“换元法”求解;题2还可以用“整体代人法”求解。
  通过一题多解或优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而且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学生也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异题分层
  异题分层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量的练习题。如以计算为主的代数,往往很多题目的解法比较单一,但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又往往需要一定的“量”的训练。我们的学生由于层次不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量”也不同。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异题分层”的课内练习分层训练。大致做法为:以第二类学生为基准,采取第一类学生适当增补习题,第三类学生在课内适当减少题量的做法,以达到时间平衡,各有收获,避免“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积弊。
  如,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4课时中,课内练习布置如下:
  ①课本第7页练习3中单数题及练习4;
  ②课本第7页练习中双数题;
  ③补充题:解方程 。
  虽然只补充一道题,但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此题可以用常规方法解,还有特殊解法,即将 看作一个整体,先在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来解答。
  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事可做,避免了第一、二类学生由于解题速度稍快,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也避免了第三类学生由于自身解题速度慢,抱着“反正完不成任务”而自暴自弃的态度,最终躺倒不干的现象。而且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学生完成第一板块的练习,可以继续第二板块、第三板块的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三、作业及试卷讲评精讲多练,让学生会解题
  在阅卷中我经常发现:某题已经讲过或做过,但在这次考试中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做;某题讲(纠正)过几遍了,又做错了(或现在还不会);甚至有些同学自己也觉得以前做过这种类型的题,但已忘了怎么做?
  而在试卷讲评的时候我又发现:有些同学只关注正确答案,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太重视,尤其是填空题和选择题。为此我在对错误较多的试题或作业题进行重点评讲,注重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方法的讲解,要求学生用红笔直接记录在原试题旁边。并且充分利用“周练”,这一周讲完,在下一次的周练中再测试。
  如试题“等腰三角形周长为36厘米,则底边长y(厘米)与腰长x(厘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定义域为________。”在第一次的测试中错误的学生较多,特别是定义域错的学生更多,只有几位学生答对。其实第一空用到的知识点在我们老师看来很简单,即三角形的周长。而我们的学生在缺乏图形的情况下也懒得自己画图,凭着感觉直接写出答案,根本讲不出为什么这样的道理。我在讲评时引导学生分步骤自行完成:
  ①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标上相应的字母与条件;
  ②根据“周长”写出关于x与y的关系式;
  
  ③对以上关系式作适当整理,得出正确答案。
  
  第二空分步骤讲解如下:
  列出不等式组(根据所有边长>0及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x>0
               y>0
               2x>y
  调整字母(将不等式中的y全部用含x的代数式来表示)
       x>0
               36-2x>0
               2x>36-2x
  ③解不等式组,得出正确答案。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变式训练:将“底边长”与“腰长”互换,原题目改为“等腰三角形周长为36厘米,则腰长y(厘米)与底边长x(厘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_____;定义域为________。”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解题思路自行完成,以便更多学生巩固和掌握。
  又如作业题“当k<0,b>0时,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象限。”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动手画直角坐标平面,紧紧抓住它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kx平行这一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正确答案。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在第一次周练中不会,讲评之后在第二次周练中再练,若还不理想,讲评之后在第三次周练中再练……这样通过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反复训练、测试,或同一知识点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训练、测试,最终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四、家庭作业个别化辅导,让学生不掉队
  前面提到,第三类学生在课内练习中适当减少题量,以达到时间的平衡。那么可以想象,他们一到下课,对课内所少做的题目也就放下了,不会自己另外花时间去补。这样本身基础就差,若再加上平时训练的量不够的话,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仅如此,这些学生本身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也有困难,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每天很晚回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于是有的孩子回家干脆不做作业,抱着电脑打游戏或看电视,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面对这样的学生,身为老师,我不能就这么看着什么事也不做,于是进行家庭作业的课业辅导及个别化辅导。在课堂上,对第三类学生你完成多少我就批多少,余下的题目课后找时间补,当然其他学生的课堂练习课后也一同批改。而且为了便于检查学生当天完成练习的情况,课堂练习本只用一本。每天放学后用大约一小时的时间无偿为学生补缺补差,学生留下来做作业,我对他们进行课业辅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对他们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如我班学生顾嘉炜同学每天放学回家就是玩电脑游戏,而王仁杰同学则是看电视,不交作业是家常便饭。我多次找他们谈话,他们也无所顾忌地实话实说:反正自己不会做,也没人教,干脆就不做,玩电脑或看电视还过瘾。刚开始可以说是逼着他们利用中午休息或放学后补,有不自觉的放学后还溜走。多少次,看到傍晚要变天了,担心他们回家路上出事,早一点让他们回家,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就是昨天回家前做的那些,一个字也不会多写,也就是说回家后没再打开过。
  坚持补缺补差,渐渐地,学生习惯了。一些同学从不交作业,到交作业但有漏做或少做,到每天坚持交作业且全部完成。现在,每天放学后,没有一位学生会溜走,有时老师不留他,他还主动要求留下来完成回家作业,因为他尝到了甜头:有老师在,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慢慢地,他们的数学成绩从原来的二、三十分,到四、五十分,到六、七十分。这一路走来很辛苦,也很不容易。但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在2006-11的期中考试中,八(4)班的数学成绩只有一人不及格,平均分78.8分,优良率达到67%,及格率达到了95%。在这次考试中顾嘉炜同学得了71分,王仁杰同学也得了65分。他们及格了,证明老师和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特别是八(1)班,数学成绩较我接手时有很大进步,我刚接手时(1)班的数学成绩平均分不及格,是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级,平均分低于同年级兄弟班级一、二十分。而2006-11的期中数学考试,八(1)班的数学平均分74分位于全年级第二,虽然还有四位学生不及格,但不及格的成绩也在提高,已经消灭了个位数、十几分等极端分数。


 

版权所有 上海市梅园中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495号 电话:021-64109769 邮编:200237 您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